孙军:统一战线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针对民族工作提出,但也蕴含着丰富的统战理念,赋予了统一战线重要的政治使命,极大地拓展了统战工作内涵,为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丰富的统战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论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存在联合其它政治力量形成奋斗共同体的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治国理政的法宝高度,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基于统战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有效扩展统战工作的思路和半径,还能为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全新的统战思维和价值理念。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上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同样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的重要职责。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爱国统一战线”组成中增补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中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双向发力,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为广泛的力量和智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的“同心圆法则”理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概括,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同心圆法则”。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各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物质、精神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统一战线的“同心圆法则”理念契合,既要尊重差异,认识到各民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凝聚共识,体认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更高层次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作为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早已形成了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有机团结关系。各民族团结奋斗,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团结联合也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彰显“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旨在解决人心和力量问题。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观察和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全新思维方式,也对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指引,彰显出独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统一战线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纵观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民族构建和民族国家建设无不由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所主导。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而言,亦是如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无数共产党人为此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最终实现了全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将自身视作“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积极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构想。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被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需要长期坚持和完善。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作为依托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统一战线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也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关联的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时代正确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高度,适应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也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部署。

(三)物质基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民族工作领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的关键时期。越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越是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发挥的关键时刻,要把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现实力量,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

(四)文化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所谓“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蕴藏其间的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来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