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各民族一家亲】少数民族村石河:努力成为大连一处后花园

11月下旬,大连的天气还很暖,孙淑贞大妈拿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院门外的空地上,用心地擦着刚刚铺好的石板路。她在这栋房子里住了40多年,“以前这里是土路,一下雨就一脚泥。这青石板比家里的室内装修都高级,咱农村人也可以回家脚上不沾泥了。”大妈像刷自己家的地板一样一寸一寸刷着。孙大妈住在金普新区石河街道石河村东沟,从前主路通向家门口的小土路,如今全部用青石板铺就,看起来美观大气。

冷丽是石河村党委副书记,她告诉记者,这是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除了青石板路,还包括污水管网铺设、景观水系、田间景观挡墙修复、田间木栈道、景观亭、过水桥、精神堡垒、雕塑景观等工程,去年8月开工,目前进入收尾阶段。

通过部分建成的景观,可以看到浓郁的田园风情的彩色石块砌成的田埂纵横交错,稻草人点缀在农田里,扶犁的农人,老旧的轱辘井,错落的坛坛罐罐,组成一幅恬静的农家图景。

石河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2019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成就奖、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大连市2019年美丽示范村。 “这一切,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冷丽说,石河村是多民族聚居村,“石河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多民族群众,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满族,占总人口的42%左右。”

石河在历史上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辽东志》记载,石河在明清时期就是辽南地区的重要驿站,是复州城通向金州的必经之路。同时,石河驿兼具军事堡垒的作用,山上建有烽火台。南来北往的官员、驿卒、客商、士兵都可能拖家带口在此居住过,这为后来多民族融合繁衍生息提升了条件。

2014年,石河街道被评为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7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被评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基地所在地都在石河村的东沟五坊。

“五坊是在2005年开建的,2006年开始接待游客。这是大连第一个村级的旅游规划,当时的规划是请大连理工大学的专业团队做的。”冷丽记得,她当年陪着理工大学的专家爬过石河的每一个山头,测量、查看、碰撞思路。“先从农家院起步,然后是景点,然后是基础设施。近20年来,不间断投入,石河村的总投资超过1亿元,才有了今天的样貌。”

五坊像是石河的一本书,让石河的故事一下子活了过来。大门上一块“古驿淳风”的牌匾,道尽了门里的故事。这里的满族风情一条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览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一位游客游览五坊后写了一首小诗发在网络上:“小桥流水古街兴,驿站千年又沸腾。旧物台前思过往,有人恍若入乡情。”“五坊的游客一年到头不断,游客给我们带来了收入。”五坊景点外面的一位满族摊贩说。据了解,石河的年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3000元已经提高到现在的3.6万元。

具有满族文化的五坊,为石河展开了一条通向旅游致富的道路。五坊之后,石河村党委专门成立“乡村游”党支部和大连九莲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确立了“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思路。沿着石东线,一路美景不断,“岭上花夕” “东沟五坊”“东泉假日酒店”“百里花街”“野趣乐园”“粉黛花田”……无处不美,进了石河,就进了画中。

登小黑山,看石河落日;逛五坊,看石河花海;洗温泉,玩亲子乐园,一个民族特色村寨,在国家、省、市各项资金扶持下,每一笔资金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历经近20年,石河已经发展成为标准的城市后花园,各民族一家亲,在这里有了样板。

(作者系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宋京)

来源: 大连日报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