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北风挺硬,李清军敞怀儿穿着一件灰呛呛的羽绒服,背着手盯着眼前的石桥看。
“这座桥从施工那天起,我就天天跟腚儿瞅着,石板够不够厚,承重能不能行,农用车能不能通过,六十万修这两座桥,国家的钱不得花在刀刃儿上?”说到这里,他用中指的骨节敲了敲桥体的铁栏杆,清脆的响声惊动了旁边正在晒太阳的村民,老大爷一回身看到了李清军,挥手跟他打招呼。
“李书记,你又来瞅桥啊?”
李清军听完咧嘴笑,冲着大爷一挥手说:“快家去吧,别冻着。”
李清军是大连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派出到瓦房店杨家满族乡付家村的第一书记。杨家满族乡位于瓦房店中部,辖区内居住着汉、满、回、锡伯等民族,是瓦房店市3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之一,其中付家村曾经属于大连市低收入村。乡党委书记杨志刚是个头脑灵活能操心的人,李清军驻村后杨书记拉着他搞调研,拍着李清军的肩膀头说:“兄弟,你从民宗局过来,从上到下的民族政策吃得透,咱哥俩就把这乡里转个遍,你看有什么政策咱符合条件,你就帮着申请,头拱地咱把杨家基础设施欠的帐给补上。”
今年,李清军协助杨家拿到了大连市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66万元,这66万元为付家村修了两座桥,同时也让“抹黑路”点上路灯见了亮。
“在早,俺家门口是座石拱桥,一下大雨把山上的泥沙带下来这桥洞就堵,它堵了不要紧,河水就漫天往家灌。这不,李书记来了,给咱申请了补助费,换了新桥,这下不堵了,管多大雨都能睡着觉。”半倚在桥栏杆边上的老乡满脸堆着笑说到。
杨家满族乡并不是李清军做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站,2018年,他就在庄河市二道河村做第一书记。当年,二道河村不仅是少数民族村,更是“低收入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驻村后,他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村里争取到上级扶贫基金建设了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可建大棚需要土地,群众对设施农业信心不足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李清军想尽办法做工作,最后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会计请出山,这才说服了半信半疑的村民。经过4个月的努力,2019年2月两座崭新的高标准农业设施大棚终于在二道河村建好了。村里的致富能人老赵带头儿承租大棚种蓝莓,带着乡里乡亲开始一路小跑奔小康。看到李清军对村民发展致富产业如此上心,不少群众来找他,让他帮忙找个“来钱道儿”,李清军又陆续帮老乡们搞起了芹菜大棚、草莓大棚,使二道河村的致富产业多点开花。2021年年底,二道河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2936元提高到了14589元,奔小康的路上,真正做到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从二道河到杨家,深秋的街面上农贸市场瓦蓝瓦蓝的棚顶分外显眼。每周四和周日都是杨家乡赶大集的日子,在没有农贸市场的时候,乡里盛产的鲜桃和韭菜只能在公路两侧进行销售,既影响交通也不安全。2022年,在聚集了国家、省、市三级少数民族扶持基金的情况下,崭新的农贸市场竣工投入使用,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有了这个市场,我有信心让咱们乡里弟兄们的优质农产品都卖出个好价钱,招来更多外地商客。”杨志刚书记喜欢用“弟兄们”这个词儿,他说在少数民族乡镇工作,脑袋里必须时刻紧绷一根弦,那就是“民族团结永远放在第一位”。
李清军瞅完了桥又来瞅市场,眼里有活儿的随手将院子里的杂物往外面归置,“杨家的韭菜种得好,明年二月末头茬韭菜就能割……”他拍了拍手上的土接着说到:“等我合计合计,开春了再帮乡亲们把韭菜卖出去。”此时,太阳西沉,给农贸市场的棚顶正好镶上了一层金色的边儿!
(作者系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