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各民族一家亲】“100个馕也还不了1个馕的恩”

“玛丽古力,昨天买的7000个口罩已经定好后天发送新疆了?”衣不拉音·木冬望向吧台后打出OK手势的应世琴,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大连“8·20”疫情期间,他雇了一辆货车每天12小时、连续十几天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刚结束就立即给老家库车县乌尊镇布克其村购寄防疫物资。

今年43岁的应世琴是衣不拉音大串烧烤店的第一名汉族女店员,老板给她起的这个维吾尔族名字已经叫了整整20年。“她长得太像我们的大女儿玛丽古力了。”老板娘热孜亚木更是把应世琴视作家人。20年前,这对新疆夫妻还在甘井子街头摆摊烤串时,她就帮忙串羊肉串儿兼做他们的汉语老师和翻译。

“老板和老板娘人太好了,我要是男人估计也能成为他们的女婿。”应世琴看着身旁一直在干活的李海超忍不住笑。他17岁就在店里打工,18年过去了,现在是衣不拉音和热孜亚木的大女婿,帮老丈人丈母娘打理生意。

甘井子路29号,这里是衣不拉音在大连的家。“2002年我们背着一身的债务来到大连,什么都不懂,汉语也说不了几句。没有地方住,社区帮忙找房子;冬天没有棉衣,邻居送来一大包,一穿就是好几年。”回首往事,已经62岁的衣不拉音忍不住用手擦拭眼泪,“小时候,爸爸身体不好,干不了农活儿,家里有点钱就拿去给看病,一直到他去世,家里欠下上千元的债。我长大了,第一件事就是学做生意把账还清。”

年轻时的衣不拉音曾是阿克苏地区的摔跤冠军,不曾想一场大病把一个壮汉撂倒了两年,之后十几年干不了重活。“我生病后的第二年,妈妈也病了,瘫痪在床11年。我干不了农活了,做生意也亏本了,四个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村里人都来帮我,生意伙伴也来看我,维吾尔族的、汉族的、蒙古族的、哈萨克族的,我永远忘不了他们。”

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衣不拉音来到大连,他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甚至更晚,不到三年就还清了10万元的债务。从甘井子的第一家店到泡崖的第二家店再到三道沟的第三家店,衣不拉音的维吾尔族店员主要来自阿克苏、库尔勒、阿合奇、伊犁四个地区,越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他越是雇用,汉族店员也是如此。

从2015年开始,生意越来越红火的衣不拉音每年都给老家的幼儿园、学校捐款助学,一年至少1万元,年年不落。从2017年开始,他在甘井子街道甘中社区做志愿者,还组建了依不拉音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先是维吾尔族同胞加入,接着汉族同胞加入,然后满族、回族同胞也加入,规模从5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他们每个月至少到社区服务一次,雷打不动。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人帮过我,今天100个馕也还不了1个馕的恩。”也是从2017年开始,衣不拉音坚持资助社区里的贫困学子和贫困老人,每年十人。90多岁的房秀兰老人常年卧床,夫妻俩一年上门慰问四次,直到老人2020年去世。他们连续三年资助的两名77中学贫困生如今也已顺利毕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衣不拉音在60岁时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白天去社区跟老师学习,晚上在烤串炉旁听手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同样让他感到光荣的是衣不拉音·木冬的名字上了“大连好人榜”。

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衣不拉音却有了幸福的烦恼,他拿不定主意到底要在哪里养老。“现在的新疆建设得非常好,我也在老家买了房子。大连这边生活更是亚克西,很舍不得离开。”他说,儿子阿布刚上大学一年级现在新疆当兵,“我想看儿子的选择再做决定。”

衣不拉音家里有很多锦旗奖杯,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儿子青少年时在足球队的“战绩”。“儿子像我,喜欢体育。我爱看球,他爱踢球。在部队他各项体能训练都是第一名,这是大连的足球文化塑造了他。”提起在大连长大的儿子阿布,衣不拉音的脸上笑开了花。

(作者系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来源: 大连日报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